7月16日,中国女足的圈子瞬间掀起了波澜!一条来自直播吧的消息如同电流一般迅速传播开来——记者丁旭公开表示,王霜或许是时候离开中国女足了。这个言论一经发布,立刻引发了球迷们的激烈讨论,纷纷陷入了两极化的阵营。有些人拍着桌子表达赞同,而有些人则紧握拳头强烈反对,甚至连那些平时并不关注女足的路人也忍不住点开新闻,查看详情。
这场风波的起因还得追溯到东亚杯的第三轮赛事。那场中国女足与日本女足的对决中,王霜首发出场,但在第61分钟便被教练换下场。赛后,丁旭在个人微博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:在这次东亚杯的三场比赛中,王霜分别在第68分钟、第61分钟和第61分钟被替换下场,毫无一场能够踢满90分钟。而更让人关注的是,她在进攻端的数据几乎为零,防守更是她的短板。最后,他直接发出了“看来是时候离开中国女足了”的话语,这番话如同扔进沸水的一颗石子,激起了无数波澜。
王霜曾是中国女足的核心球员,曾经在亚洲杯决赛中凭借一脚关键进球帮助球队捧得冠军奖杯,那种英雄般的场面至今让球迷们记忆犹新。可是,为什么突然之间就被提到“离队”这个话题?难道她的状态真的下滑了,还是有人在背后带着偏见看待她的表现?今天,我们不妨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。首先,丁旭提到的“数据”问题确实值得关注。在东亚杯的三场比赛中,王霜确实没有进球也没有助攻,进攻端的数据几乎为空白。而她被换下的时间也逐场提前,看似教练对她的表现感到不满。然而,作为资深球迷都知道,王霜的价值从来不只体现在“数据”上。
展开剩余80%以对阵日本队的那场比赛为例,在第38分钟,王霜在禁区外的一个假动作加速变向,轻松晃过两名防守球员,虽然最终的传球被对方拦截,但那一瞬间展现出来的灵活和技巧,是其他球员难以模仿的。而在第二场对阵韩国队的比赛中,她在中场做出了连续的两次过人,其中一记穿裆过人更是让局面重新焕发了生机。这样的“穿针引线”的作用,在数据单上根本无法体现出来。
有网友在直播吧评论区说得十分有道理:“梅西有时候也不进球,但谁敢说他没用?王霜就是女足的技术天花板,她在场上能吸引对方两三个防守球员,为队友创造空间,这难道不算贡献吗?”这番话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真理——足球比赛中有些球员是“显性输出型”,他们通过进球和助攻来衡量表现;而有些球员则是“隐性支撑型”,他们通过控球、突破和战术组织来撕开对方防线,王霜显然就是属于后者。
至于被提前换下这件事,对于了解女足的球迷来说其实不难理解。去年,王霜刚刚经历了膝盖手术,身体恢复尚未完全,教练组自然在控制她的出场时间。她在三场比赛中场均出场63分钟,明显是采取了“保护性使用”的策略。如果王霜的状态真如丁旭所说的那样糟糕,教练为何还要让她首发出场呢?很显然,这是一种“既要马儿跑,又怕马儿累着”的妥协方案。
的确,这届东亚杯的中国女足整体表现不尽如人意,三场比赛两平一负仅取得第三名,进攻端仅打入三球。但将所有的责任归咎于王霜,无疑是有失公允的。看一眼球队的整体阵容就不难发现:锋线上缺少了像当年韩端那样的“强力中锋”,边路突破手比两年前减少了两个,甚至最稳固的后腰也因伤缺席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王霜不仅要担任“中场指挥官”的角色,还要兼任“突击手”,有时甚至需要回防自家禁区。作为一名技术型球员,体能本来就不是她的强项,被这样全面使用,状态不佳也不足为奇。
有球迷翻出了当年亚洲杯夺冠时的阵容,指出当时球队有张馨在边路拉开空间,有王珊珊在前场担当支点,王霜只需专注进攻。而如今,整个球队似乎都在依赖她一人扛起进攻,显然这不是一个合理的局面。这恰恰暴露了一个问题——足球是11个人的团队运动,就算是超级巨星,也无法在没有足够支援的情况下独撑大局。
更有意思的是,丁旭提到王霜“防守端不擅长”这一点,并没有错。可中国女足近几年一直采用“高位逼抢”战术,要求每个球员都参与到防守当中。王霜原本是进攻核心,却被要求回防到边后卫的位置,这就像让诸葛亮去当先锋一样,问题不在于她的能力,而在于位置安排错误。赛场上有记者拍到王霜回防到位后,总是扶着膝盖喘气,明显可以看出她的体能分配存在问题。
王霜这些年始终在舆论的放大镜下生活。每当她表现出色时,她会被捧成“女足梅西”和“亚洲之光”;稍微有些起伏,便会被骂作“浪得虚名”和“拖累球队”。这种极端的评价,无疑对球员来说是一种伤害。回想起去年亚洲杯夺冠后,王霜曾在采访中表示想给家人换个大房子,结果却被网友指责为“拜金”;今年联赛里,她特意把点球让给年轻队友,又被批评为“作秀”。这次东亚杯结束后,尚未等她喘口气,便有了“离队”的声音。
曾经有与队伍同行采访的记者私下透露,王霜是一个特别敏感的球员,她非常在乎球迷的看法,舆论压力有时大到让她失眠。这样的情况,容易让球员陷入“想证明自己却越踢越急”的恶性循环。就像在第三场比赛中,她明显有些过于急于发挥,结果导致了更多失误,这与她的心态有着密切关系。
看看国外的球星,像C罗在曼联状态下滑时,媒体会分析战术适配问题;姆巴佩没进球时,评论员会说“他吸引了防守注意力”。可是,到了王霜这儿,舆论似乎非黑即白,直接喊出“离队”。归根结底,还是有一些评论者带着“流量思维”来看待比赛,总是试图通过制造话题来吸引眼球。诚然,王霜目前的状态不如巅峰期,但要说她“该离开女足”,这未免过于武断。她才28岁,只要调整好身体和心态,完全有能力继续征战两届大赛。真正该讨论的,不是“是否让王霜离开”,而是“如何帮助王霜重新焕发光彩”。
首先,教练组必须给她一个明确的定位。不要再让她“既当爹又当妈”,要么让她专注于进攻,配备专职后腰为她“擦屁股”;要么减少她的出场时间,让她成为“超级替补”,在有限的时间里冲击对方防线。其次,球队需要注入新鲜血液,不能再依赖王霜一人撑起整个进攻。最后,舆论需要给予更多耐心,足球运动员的状态有起伏是非常正常的,多一些鼓励,少一些指责,球员才能在场上更加从容。
有一位老球迷说得很好:“王霜是中国女足近十年最优秀的球员之一,她为球队赢得过亚洲杯冠军,也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